提升建筑穿透力
建筑無聲,卻可以讓歷史的講述更具穿透力。
1930年,一位在國立青島大學讀書的年輕人,叩響了觀海二路49號一處建在陡坡上的小宅院,老工友看到他后,立馬上樓通報,不一會兒,身材瘦削的屋主人扶著陡直的欄桿,滑梯似的飛躍而下。這位年輕人是著名詩人臧克家,這位讓他感念一生的老師,便是被譽為“青島現代文學教父”的王統照。他們曾在這處“危樓”里高談闊論至進餐時分,吃些諸城家鄉風味的便飯:煎餅、小豆腐。“極簡單,但極可口。”
這是文學作品中關于王統照的故事。如今,隨著王統照舊居即將面向公眾開放,我們得以從建筑這一切面,近距離“閱讀”王統照當年的生活狀態。
“不同于傳統的‘坐北朝南’建設,王統照舊居‘坐南朝北’。我們推測,這樣的布局一是可以滿足他在自家平臺上既能看青島前海,又能看膠州灣的視野,二是不至于讓院子顯得太過零碎。”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教授徐飛鵬主導王統照舊居修繕設計工作,他告訴記者,著手修繕時,其靠近觀海山一側修建的附屬房屋幾乎全部被死掉的老樹壓塌了。細致入微地修繕過程也從事實層面反駁了部分人口中“這處宅院耗費巨資”的夸張臆想。“房屋的門窗洞空余部分是用亂石填充的,屋頂建得也比較馬虎,所以我們推測這個房子當年應該沒有花太多錢。”
中山路城市記憶館的《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院讓游客體驗中山路的歷史與發展。
建筑和業態兩個層面的精心打磨,讓越來越多沉淀著歲月痕跡的歷史建筑揭開面紗——安娜別墅變身最浪漫婚姻登記處;劉子山別墅群將面向品質餐飲、特色民宿、高端體驗等開展業態落位;甘肅路27-29號呂思清舊居計劃發展音樂演藝相關業態。
但擺在面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要修繕的歷史建筑多,手藝精湛的工匠少。針對這一點,青島正探索破題,連續三年舉辦歷史建筑價值要素保護工匠技能比武大賽,今年更是把賽場搬到里院“實體實戰”,全過程考評施工人員建筑修繕技能和細節把握水平,并以大賽為契機,深層次挖掘經典傳統工藝工法,補充整理6大類16種傳統工藝工法,以工匠精神提升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項目修繕品質。
“在全國范圍內,對每一棟老房子實施歷史價值要素保護這一理念是青島率先提出的。我們對建筑包含的社會、文化、歷史、技術、藝術以及現狀等方面做評估,根據分值把歷史建筑劃分為三類,每大類中列明歷史價值保護要素,這些要素大到建筑外立面、主要結構、平面布局,小到窗花、山花、扶手,都包含在內。”徐飛鵬參與過青島歷史建筑修繕保護導則及條例的擬定。據他介紹,歷史價值要素的提出讓修繕更加標準化、規范化,既便于施工設計單位施工,也有助于管理。
有了這些恒定的標準,也讓老建筑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比如,利用“室內隱蔽、室外可逆”的手法,部分老建筑將原有民居建筑做小尺度局部改造,以適合商業經營;窗戶保留木窗結構,但在內側安裝鋁合金窗框和雙層玻璃,具有保溫降噪功能;把原有屋面望板更換成碳化望板,鋪上自粘式防水,再增加擠塑保溫板等,最后掛瓦,讓屋面更具保溫隔熱等功能。
“歷史城區更新不只是建筑修繕這么簡單,它是多元的,關乎業態、人文、社會等,是一個城市生態的構成。”青島文史專家孫保鋒認為,作為百年里院,它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承載力已經無需贅述,現代、商業元素涌入后的融合、碰撞,則讓歷史城區更具生命力。“青島歷史城區更新是城市新陳代謝的必然,每一次更新都是不同文明的交匯和延續,我們不能盲目照搬別的城市的經驗,要堅持自己的特色。”
讓建筑更耐讀
在小紅書中以“青島City Walk”為關鍵詞搜索,不乏歷史街區的熱度貼。City Walk(城市漫步)是當下年輕人深度閱讀城市的重要方式,城市傳播學界認為,這種城市“探險家”行為是傳承城市歷史文化、傳播城市品牌的絕佳方式。而從“網紅打卡地”到“City Walk目的地”的轉變,也恰是老建筑融入現代生活的最好例證。
“我們圍繞歷史城區十大片區、八大場景,深入挖掘了487棟歷史建筑、57卷4800余份歷史圖紙,啟動了‘老字號故事’‘里院故事’‘建筑故事’等口述記憶工程。”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局長孫熙寧說。為了讓歷史街區內的每一處建筑都更耐讀,市南區已完成全省首個“閱城”數據庫,實現歷史城區道路、建筑、里院“歷史可閱讀”二維碼全覆蓋,同時還打造了VR智慧導覽系統,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街區數字化閱讀水平。
不同于“走馬觀花”,漫步是用腳步丈量城市,用心感受文化底蘊。在市北區,一些“封存歷史”的修繕細節,也在不斷豐富City Walk的體驗場景。比如,廣興里入口處的舊黑板被玻璃封存,上面的字隱約可見;易州路廣場兩側的紅磚墻,是老里院的舊墻,原來住戶的窗戶、破碎的玻璃以及糊玻璃的舊報紙都得以保留,再現原汁原味的生活……
其實,在全國來看,“街區可漫步、建筑可閱讀”已不是新鮮事。上海“建筑可閱讀”的早期形態可追溯到本世紀初,各級文保單位、景點等建筑上懸掛“優秀歷史建筑”銘牌、提供基本文字信息介紹。如今,從“掃碼閱讀”“開放建筑”“數字轉型”,再到推出百余條特色建筑游線觀光巴士、開發系列文創產品等,可以說,上海的“建筑可閱讀”開創了全新的都市旅游方式,也給青島以啟發。
“針對‘建筑可讀性’,青島也做了不少工作,但還有提升空間。這兩天杭州亞運會宣傳片《丹青游》創意短視頻出圈,一幅幅傳世名畫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動起來,今人古人同框為亞運會‘打call’,還有此前爆火的《三星堆狂想曲》,這些都為講好里院故事、講好城市文化提供借鑒。其實,中山路城市記憶館的《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片就做得不錯,青島還需要多一些這樣的作品。”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城市文化脈絡需要新的延伸。“City Walk雖說為歷史城區帶來流量,但同時也是對歷史城區軟實力的考量。當人們放慢節奏,以更深、更廣的方式漫游時,城區的魅力和瑕疵都會被放大。”青島創想力品牌研究院創始院長、戰略性全面品牌管理專家蓋彥認為,“建筑的可讀性”除了圍繞建筑本身做文章之外,還包括老建筑的“打開方式”、城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等。“人們因何來到歷史城區,這需要運營者、業戶們下功夫琢磨。”
擁歷史而赴未來
多業態的持續涌入,逐漸構建起青島歷史城區兼具旅游、商業、文化的復合式場域。但在讓歷史城區充盈起來的同時,關于“留白”的思考則讓它的發展多了些理性。在藝術創作中,有意留下的空白是想象的空間;而對于歷史城區來說,建筑的留白則意味著生長、延續。
在銀魚巷片區,已修繕并完成業態導入的只有4處院落,對于剩下的4處,運營團隊只是清理出了院落內的雜物,暫時維持它們的現有狀態,并沒有急于修繕或招引項目。在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18里79院中20%是留白,這些暫未招商入駐的里院被開辟出來,作為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或布設臨展、或營造氛圍。
留白的實質是預留業態迭代的空間,讓街區能夠更加靈活應對新消費、新模式、新品牌、新趨勢。“我們想讓煥新工作慢下來。一是因為已經投入運營的4個院落,其盈利水平已經能夠滿足企業的階段性目標。二是我們想從全國層面精挑細選最優質、最合適的項目導入銀魚巷,以保證街區的高品質和格調。”銀魚巷負責人白雪峰告訴記者,即便對于已簽約入駐的業戶,運營方與其簽約的年限也不會超過3年。“我們不會為了盡早收回成本,一次性與業戶簽長達七八年的合約,相反,如果店鋪實際運營效果不好,即便合約不到期,我們也會建議業戶主動離開。”
環海灣集團市北城投公司副總經理王政焜也表示,“不要把街區裝滿,這樣后期如果有匹配度更高、業態更好的商戶,我們的主動性會更強一些。”記者注意到,市北區留白的院子并沒有閑置。例如,海泊路42號、高密路38號,今年以來已舉辦了“青島記憶·城市因藝術而美好”油畫展、《四個小展》松林的兒童藝術展、《琴島之月·虹家月亮的故事》畫展等多個主題展出,營造“周末微度假都市慢生活”的休閑氛圍,光是這些展覽就為街區引流30余萬人次。
南京城格文旅創始人林長志操盤過熙南里、老門東等熱點歷史城區項目,也曾參與早期青島歷史城區的策劃運營,對于歷史城區未來發展,他認為要適當放慢節奏。“一個優質的歷史城區項目三五年出形象算是快的,七八年比較正常,十年開花的也不少,我們要給它時間。”林長志解釋,文旅商項目原本就是個需要預見未來的行業,再加上歷史城區項目的獨特性,必須每走一步都要慎之又慎,既要守護好文化根脈,又要預判消費環境和消費習慣,將經營方式更新、功能更新等前瞻性思考貫穿定位、裝修設計和招商運營始終。